
大家好安全杠杆炒股,我是单眼皮妈妈~
前阵子接孩子放学,校门口的一幕让我格外有感触。
一位妈妈攥着孩子的书包,当着不少家长的面厉声训斥:“让你早上提前十分钟收拾好,偏要磨蹭到最后赶时间,作业本还落家里,跟你说过多少次都不听,怎么就这么不听话!”
孩子低着头攥紧衣角,眼眶红得发亮,却硬憋着不敢哭,周围人的目光让他越发局促,最后忍不住挣开妈妈的手,快步往家跑,留下妈妈站在原地又气又无奈。
看着这一幕,我瞬间想起两年前的自己,何尝不是这样事事跟孩子较劲的焦虑家长。
那时候女儿丫丫上三年级,我总抱着“凡事要做到最好”的执念,把日子过成了和孩子的“博弈战”:
作业必须字迹工整,哪怕有一个字歪了,也逼着他擦掉重写,常常因为一页作业反复修改,母子俩熬到深夜; 吃饭必须半小时内吃完,不能挑食偏食,只要他多夹两口肉、少吃一口菜,我就不停念叨,甚至直接把菜夹到他碗里强迫吃下; 就连周末安排也卡得死死的,上午补数学、下午学英,哪怕他说想下楼和同学玩一会儿,我也会以“浪费学习时间”拒绝,总觉得只有把时间填满,才不算耽误孩子。展开剩余87%可较劲的结果,从来不是我期待的“孩子变优秀”,反而满是一地鸡毛。
丫丫越来越叛逆,我越催她写作业,她越磨蹭发呆;我越逼他吃蔬菜,她越偷偷把菜倒进垃圾桶;甚至有时候故意跟我对着干,我说东他偏往西,亲子关系降到冰点。
有一次因为他数学作业错了三道计算题,我忍不住发火指责她粗心敷衍,她突然爆发,把作业本摔在桌上哭着喊:“我已经很努力了,你从来都看不到,只知道骂我!”
那天晚上,丫丫躲在房间哭了很久,我坐在客厅里满心委屈,明明是为了她好,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?
后来翻到她的日记本,里面写着“妈妈总对我发脾气,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对,我一点都不开心”,那一刻我才猛然惊醒:
我所谓的“为孩子好”,不过是用自己的标准绑架孩子,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,这场毫无意义的较劲,伤害的从来都是孩子,也消耗着彼此的感情。
后来偶然看到《人民日报》分享的育儿观,里面一句话戳中了我:“养育孩子不是一场掌控与对抗,父母少一点较劲,多一点包容,孩子才能在松弛的氛围里扎根成长。”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忍不住和孩子较劲,不过是放不下自己的期待执念,总想着让孩子按照预设的轨道走,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天性。
真正的养育,从来不是把孩子打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,而是接纳他的本真,陪着她慢慢长大。
01别让“较劲”,耗光孩子的成长动力身边见过太多和我曾经一样的家长,总在不经意间和孩子陷入较劲的怪圈:
孩子考试差几分没达标,就揪着分数不放,反复指责他不够努力;孩子做事慢半拍,就不停催促唠叨,甚至代替他完成,觉得他“做不好”;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却因为不符合“有用”的标准,强行叫停,逼着他学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技能。
可我们从未想过,父母的每一次较劲,都是在慢慢消耗孩子的自信和动力。
就像朋友家的女儿,原本喜欢画画,每天放学都会主动画一会儿,画出来的作品充满童趣。
但朋友觉得画画耽误学习,非要让她改成学钢琴,女儿不愿意,朋友就天天念叨施压,甚至把她的画笔藏起来,最后孩子妥协学了钢琴,却总是敷衍应付,练琴时要么发呆要么出错,不仅钢琴没学好,连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。
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树生长,有自己的节奏,有的长得快,有的长得慢,强行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。
父母太过较劲,本质上是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强加给孩子,让孩子在压迫感中成长。
久而久之,孩子会变得自卑敏感,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,慢慢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,甚至产生叛逆心理,和父母渐行渐远。
反而那些懂得放下较劲的父母,给孩子足够的包容和空间,孩子反而能更从容地成长,慢慢活成自己优秀的样子。
02、放下较劲,做好这4点,养出优秀孩子1. 接纳不完美,降低过高期待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,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。
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,却不擅长表达;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,却有些粗心大意。
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,也不要给孩子设定超出能力范围的目标。
比如不用强迫孩子必须考班级前几名,只要他每次考试有进步,认真对待学习就值得肯定;不用要求孩子样样技能都精通,只要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,愿意坚持就该支持。
当我们放下过高的期待,接纳孩子的本来样子,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,慢慢建立自信,主动朝着好的方向努力。
2. 换位思考,尊重孩子的想法
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较劲,是因为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。
我们总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,却忽略了他的年龄和能力局限。
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,可能是因为题目太难不会做,也可能是注意力还没完全集中;孩子挑食,可能是因为食物的口感不合心意,而非故意叛逆。
遇到问题时,别急着生气指责,先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,问问他的想法和感受。
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兴趣班,不要直接否定他,而是说“你为什么不想去呀?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”,了解背后的原因后在一起商量解决,而不是强行逼迫。
尊重孩子的想法,平等和他沟通,才能减少对抗,让孩子愿意主动配合。
3. 抓大放小,不纠结琐碎细节
养育孩子不用事事较真,很多时候我们纠结的琐碎细节,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并不大。
比如孩子的书包偶尔乱一点、衣服穿得不够整齐、偶尔一次作业写得慢了,这些都没必要过分苛责。
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,聚焦孩子成长的核心问题,比如培养他的品德修养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,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,不妨多包容一点。
太过纠结细节,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,也让孩子活得压抑。
学会适当放手,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,他才能慢慢学会独立,养成自己的做事节奏。
4. 控制情绪,用耐心代替较劲
面对孩子的调皮或失误,很多父母容易情绪失控,忍不住和孩子对抗较劲。
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激化矛盾,伤害亲子关系。
遇到事情时,先深呼吸冷静下来,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再和孩子沟通解决。
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,不用立刻发火指责,而是先确认他有没有受伤,在一起分析原因,告诉孩子下次要小心;孩子考试失利,不用批评抱怨,而是陪着他一起分析错题,总结经验,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。
用耐心代替较劲,用包容代替指责,孩子才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成长,也能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。
03写在最后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场输赢较量,而是一场双向成长的旅程。
我们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孩子,却忘了最好的养育,是放下执念和较劲,用包容和耐心陪着孩子慢慢长大。
当父母少一点苛责,多一点理解;少一点控制,多一点尊重,孩子才能在松弛的氛围里释放天性,积攒成长的力量,慢慢活成自己优秀的模样。
毕竟,父母的心态越平和,孩子的成长越顺遂。
-------------END---------------
更多往期精彩内容:
别只怪孩子“没耐心”!对比两种家庭养育方式,根源藏在父母习惯里
穷养儿富养女?心理学家怒揭:养废孩子就靠这句话!
从小“富养”和“穷养”的孩子安全杠杆炒股,30岁后差距显现:不止是钱的事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